《一、 前言》

一、 前言

秦巴山脉的保护与发展需要将秦巴山脉与周边 区域作为整体进行综合认知和研判。秦巴山区的生 态保护、扶贫发展、移民承接、工业疏解、城乡整 理等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周边城市的支撑;同时,只 有秦巴周边城市形成良好的协同发展平台,才能共 同带动秦巴山区的保护与发展。此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国土空间格局正在悄然 发生变化,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由于涉及成渝城 市群、关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等多 个中西部优势核心要素,其在我国未来的战略地位 也将面临更多未知与可能,这些变化都与秦巴山脉 地区的保护与发展紧密相关。基于这些背景,秦巴 山脉周边城市地区的协同发展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 的研究课题。

本文从我国国土格局的演变历程切入,对“一 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中西部空间格局进行初步探讨, 明确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所面临的战略形势和职 能,进而分析这一宏观形势与秦巴山脉保护与发展 的关系,并在分析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自身竞争 力的基础上,提出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协同发展 的路径,从而为秦巴山脉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外围城 市支撑的相关参考。

《二、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概况》

二、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概况

《(一)范围界定》

(一)范围界定

本文所述秦巴山脉周边城市是指以秦岭 – 巴山 山脉作为共同的生态资源基础的城市,在地理上这 些城市分布于秦巴山脉周边及腹地。为了讨论方便, 这一概念既包括上述城市地区,也可包括秦巴山脉 本身,因为这些城市的存在与秦巴山脉密不可分。 由于这些城市都与秦巴山脉的生态保护与扶贫发展 密切相关,所以有必要将其作为整体进行关联研究。 同时,这些城市也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西部核 心城市要素,对中西部崛起发展和东西部平衡发展 至关重要,更需要进行协同发展研究,这对于秦巴 山脉的保护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秦巴山脉地 区具体涉及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重庆 五省一市,包括重庆、成都、德阳、绵阳、广元、 广安、遂宁、南充、达州、巴中、西安、宝鸡、渭南、 汉中、安康、商洛、武汉、十堰、宜昌、襄阳、荆门、 孝感、荆州、随州、郑州、洛阳、平顶山、三门峡、 南阳、信阳、驻马店、兰州、天水、陇南 34 个城市(不 含县级市)。

《(二)规模体量》

(二)规模体量

秦巴山脉及周边城市地区共涉及人口 1.97 亿 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79 881.69 亿元,国土 面积为 5.73×105 km2 [1]。由于在国土空间格局中的 地位和相互关系,有必要与东部京津冀、长江三角 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相关比较,从而提供更 多研究参考。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研究由于包括 秦巴山脉山体部分,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 6 %, 与东部三大城市群相比,其所占国土面积最大。人 口规模方面,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总人口占全国 人口的比重为 14.5 %,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腹地人口支撑规模相对较大。地区生产总值方面, 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经济体量仅次于长江三角 洲城市群,位列第二,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 14.04 %(见表 1)。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秦巴山脉 周边城市地区的国土空间尺度以及人口、经济规模 均较大,是我国国土空间发展中的重要部分。

表 1 四大城市集聚地区的发展规模数据 [1]

《表 1 》

 

《(三)区位关系》

(三)区位关系

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地处我国地理中心。从 自身发展支撑看,其北括关中城市群、东连中原城 市群、西达成渝城市群、南倚长江中游城市群四大 中西部重要城市群,区内分布有两江新区、西咸新 区、天府新区、兰州新区四大国家级新区,集聚了 我国中西部核心优势要素。从空间区位关系看,北 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枢纽区(西安、兰州),向西 联系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门户区——新疆;南连长 江经济带中部支撑区(重庆、武汉),向南通过贵 阳联系昆明、南宁两大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具备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 的区位条件。因此,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区位条 件特殊,发展基础雄厚,是中西部地区具有代表性 的优势发展区。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秦巴周边城市格局 研判》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秦巴周边城市格局 研判

《(一)我国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历程》

(一)我国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历程

任何一个国土大国在空间发展中,都因不同的 时代背景和发展战略而造就不同的国土空间格局。 以美国为例,其早期以东部工业城市为重点,国土 空间呈现一边倒的极化状态,之后在太平洋贸易及 国内西部开发需求促使下,逐步开展西进运动,国 土重心向中西部倾斜,最终形成东部波士顿 – 华盛 顿、中部芝加哥 – 匹兹堡、西部洛杉矶 – 旧金山三 大城市集群 [2],形成了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土格局基本经历了四个阶 段:①“一五”时期以 156 项重点工程为代表的初 期发展阶段;②“三线”时期重点建设转向大后方 的特殊发展阶段;③改革开放初期沿海优先发展的 非均衡阶段;④ 2000 年后以沿海开放、西部开发、 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为代表的多方位均衡战略转变 阶段,并提出了“两横三纵”的国家总体空间格局 战略导向 [3]。

《(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需求》

(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需求

多年来,我国国土空间总体上呈现出东部沿海 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不均衡发 展格局。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悄然变换的新形势下, “一带一路”上升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这不仅 开拓了我国西向开放的新通道,同时也拉开了我国 国土空间战略从“极化”走向“均衡”或者说东西 双向开放的序幕,使得我国西部地区成为内陆西向 开放的新前沿。新的地缘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 化等要素的关联性使得我国国土空间格局必然发生 新的变化,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国家“十三五”规 划提出的城市群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了“两横三纵” 总体格局的构想,新的发展态势必然要求西部地区 出现能够承担西向开放核心职能的城市集群,从而 呈现我国东西并重、多向开放、海陆统筹、南北贯 通的发展格局,而这一格局中能够真正承担“一带一路”战略的西部城镇集群如何形成、何处形成则 成为关键所在。

《(三)国土人口稠密地区西部城市格局趋势》

(三)国土人口稠密地区西部城市格局趋势

在国土资源方面,胡焕庸线表明了数十年来基 本稳定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也表明了相关城镇发 展要素(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的聚集状态。 胡焕庸线以东是我国地理版图的中东部地区,集聚 了全国 96 % 的人口。如果说我国人口稠密地区的 东部分布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三大 城市群,我国人口稠密地区的西部即胡焕庸线附近 应该能够出现既能承担西向开放职能、又能够具有 国土东西平衡意义的城镇集群,这是中国自然地理 与社会经济等国情决定的。中国不可能像美国那样 在国土的西部边缘——太平洋沿岸出现以洛杉矶、 旧金山等为主的城镇集群,中国西部边陲的高原与 荒漠地区总体而言只能形成散点状的城镇分布。尽 管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天山北麓地区可以达到一定 的规模,并且具有与中亚国家在自然、商贸、文化 等方面的区域近邻优势,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也还是适宜作为区域层级的核心,或者说作为 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西部门户地区。综合上述 原因,作为承担“一带一路”战略职能的国家级西 部城市集群,应该出现在目前的成渝 – 关中一带。

《(四)成渝 - 关中城市集群是支撑中西部地区西向 开放的关键》

(四)成渝 - 关中城市集群是支撑中西部地区西向 开放的关键

城市的发展与其自身区位价值、自身要素汇聚 和自身行动能力等多种因素相关联。相近的区位和 要素下,很可能由于行动力的不同而在竞争中差异 明显。在这个意义上,目前中西部的重庆、成都、 西安、兰州、郑州以及武汉都在这一格局中具有自 身的地位与特点。然而,具有人口、经济总量等多 重价值要素汇聚的成渝城市群无疑具有体量等综合 优势,唯一的相对弱势是不及较为临近的关中城市 群在西向开放中的交通等区位优势。因此,成渝城 市群与关中城市群相互吸引强强联合,在成渝综合 优势基础上加上西安地区更加有利的陆桥区位和同 样突显的科教文化等优势,将会推进成渝 – 关中城 市集群的形成,而这一城市集群正是符合上述多种 条件,能够承担“一带一路”相关战略职能的核心 与枢纽地区。同时,这一城市集群的形成,也将进一步推动整个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的协同发展。 这一路径可能呈现以下状态。

首先,成渝 – 关中核心枢纽支撑区的形成。成 渝城市群具有金融信息、制造产业、科教实力、人 口资源、腹地市场等多重优势,作为胡焕庸线附近 最大体量的城市群,无论是腹地外溢需求还是西向 开放通道联系需求,成渝城市群都将与相对临近的 关中城市群关联协同,通过大西安地区的区位与要 素优势叠加,构成核心枢纽城市集群,进而通过兰 州与乌鲁木齐(陆上丝绸之路)相接、通过贵阳与 昆明(海上丝绸之路)相接,成为“一带一路”的 转换平台。同时,武汉 – 郑州城市群在国家交通骨 干网络激发下也必然需要协同发展,形成秦巴山脉 周边地区武汉 – 郑州与成渝 – 关中的“双纵”格局。 最后,成渝 – 关中城市群和武汉 – 郑州城市群之间 的联系不断加强,“两横三纵”中部城市群支撑格 局逐渐形成,以秦巴山脉为中央绿心、外围城市地 区串珠状集聚发展的协同网络格局逐步呈现。

《四、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现状协同水平 简析》

四、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现状协同水平 简析

秦巴山脉自古以来以“蜀道难”为标志,成为 周边地区人类聚居环境的天然阻隔。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交通状况的改善,周边城市地区的联系显著增 加,但由于空间距离问题,城市之间的联系依然薄弱。

《(一)现状协同联系水平》

(一)现状协同联系水平

本文采用传统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指标对秦巴 山脉周边城市地区的内部联系强度进行评价,并从 交通流量、公共服务设施吸引力等角度进行补充分 析。空间经济联系强度计算公式是基于空间相互作 用原理形成的,具体公式如下:

式中:Rij 为两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亿 元 · 万人 · km–2);Pi 、Pj 为两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数; Gi 、Gj 为两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Dij 为两城市之 间空间联系的公路里程 [4]。

以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的 34 个城市(561 个 城市对)为样本进行计算,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 联系相对较弱,其中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小于 10 的 城市对占到 80 %,仅有 12 个城市对之间的联系强度 大于 100(见图 1)。同时,计算长江三角洲、珠江 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总量(Sij) 和区域内部平均每两座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 强度(Fij),并与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的空间联 系强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见表 2),从表 2 中可以 看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空间经济联系强度总量(Sij) 最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平均每两座城市之间的空间 经济联系强度(Fij)最大,而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无论是整个区域的城市空间联系强度总量(Sij) 还是平均每两座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强度(Fij) 均处于末位 [5]。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城市之间空间 距离较远;另一方面是区内各城市的经济及人口规 模体量相对较弱。

《图 1 》

图 1 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内部空间经济联系强度示意图

 

 

表 2 四大城市发展区空间经济联系度 [1] (亿元·万人·km–2)

《表 2》

此外,本文通过搜集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 核心城市的交通流、公共服务设施等数据,对秦巴 山区内部各城市之间的协同潜在吸引力进行补充分 析。从表 3 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重庆、成都和 西安的交通流量均较大,尤其是航空旅客吞吐量均 较为突出,从侧面可以看出成渝城市群与关中城市 群的交通联系度应较为紧密;从教育实力方面看, 重庆、成都、西安的科技教育实力相对雄厚,共拥 有“985”大学 6 所、科研院所 127 所,通过协同 有可能形成国家级科技教育基地以及中西部地区的 科教中心,对教育扶贫、带动山区发展十分有利; 从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支撑方面看,重庆、成都、 西安、武汉、郑州均能够保障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 职能。综上所述,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内部虽然 受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空间经济联系强度较弱, 但核心城市在交通联系、教育联系、公共服务吸引 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协同潜力。

表 3 五大核心城市相关联系指标数值 [6~10]

《表 3 》

《(二)协同困境的原因剖析》

(二)协同困境的原因剖析

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内部各城市相互间的联 系相对薄弱,尚处于各自独立发展、联动不成网络 的初期阶段。地区协同发展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各核心城市群之间空间距离过远,协同发 展的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较大。如关中城市群到成 渝城市群的直线距离约为 600 km,成渝城市群到武 汉城市群的直线距离为 760 km,武汉城市群到中原 城市群的直线距离为 450 km,中原城市群到关中城 市群的直线距离约为 400 km,关中城市群到武汉城 市群的直线距离约为 650 km,中原城市群到成渝城 市群的直线距离约为 880 km,整个秦巴山脉周边城 市地区环线长达 2 500 km。而美国 BosWash 大都市 带东北 – 西南轴线总长仅 966 km,日本东京 – 大阪 大都市连绵区总长仅 400 km,荷兰兰斯塔德城市群 环绿心总长不足 200 km[11]。大跨度的物流距离是秦 巴山脉周边城市区协同发展面临的客观难题。

(2)各核心城市群的内在吸引力有待加强,城 市职能仍以服务腹地为主,对外辐射职能不足。重 庆地区近年来金融服务、对外贸易、产业升级等内 在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已逐步成长为中西部的区 域级中心。除重庆之外,成都、西安、武汉、郑州 等城市职能仍以服务城市腹地人口为主,科技创新、 信息枢纽、物流集散等对外辐射职能有待进一步壮 大。内部城市竞争力不足,无法形成外向影响效应, 是当前秦巴山脉周边城市之间无法形成协同体系的 重要原因。

《五、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协同发展路径》

五、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协同发展路径

“一带一路”战略和生态文明战略为秦巴山脉 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绿色 循环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留下绿水青山, 才能够支撑“一带一路”战略形成跨越式发展的 新路径;而“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多种资源汇 聚和城市区域发展,又在秦巴山区外围提供了强 大的生态保护和扶贫攻坚支撑平台,是带动秦巴山区的重要动力源。因此,推动秦巴山脉周边城 市地区协同发展,具有多重价值。具体路径包括 以下三方面。

《(一)构建绿心模式,维护生态根基》

(一)构建绿心模式,维护生态根基

秦巴山脉是周边城市赖以生存的生态根基,周 边城市的协同发展,必然以秦巴山脉的生态保护为 前提。相较于我国其他大城市聚集地区,秦巴山脉 周边城市地区以秦岭 – 巴山山脉为中央绿核,形成 了生态特色突显的空间格局。从国外发展经验可 知,理想的大都市发展区并非仅有连片的高密度城 市区,而是由山体、河流、农田等绿色生态空间间 隔,形成城市与自然生态区域的融合体。因此,秦 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的协同发展应突出自身的生态 优势,与秦巴山脉生态保护目标相统一,形成以国 家公园为核心、主要城市区以串珠状形式环绕周边 发展的绿心空间组织模式。这一模式包含两个重要 方面:一是突出秦巴山脉腹地绿心的生态保护与建 设;二是避免外围环带城市地区的集中连绵发展, 引导其形成串珠状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城市布局形 态。因此,秦巴山脉外围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在保持 串珠状形态和满足新常态需求的前提下,其发展应 该注重对山区城镇化人口的承接和对山区城乡发展 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形成强大的核心城市功能优势; 秦巴山脉内部城市发展规模应该强化控制,同时与 外围核心城市职能形成协同,结合原有“三线建设” 基础,积极发展科技类精密型产业和绿色产业,同 时注重城市化人口的承接和服务业发展。

《(二)推进快速交通,打破空间阻碍》

(二)推进快速交通,打破空间阻碍

快速交通技术是攻克远距离空间协作的必要手 段。当前全球快速交通技术不断提升,超级高速铁 路、快速轨道交通、磁悬浮列车等技术正不断缩短 着空间距离。因此,秦巴山脉周边城市之间的协同 发展需要着重加强快速交通通道的建设。从欧洲阿 尔卑斯山周边国家有关城市的发展可以看出,虽然 阿尔卑斯山阻隔于瑞士、奥地利、德国等国家的不 同城市之间,但这些城市之间的交通依然便捷、联 系紧密。应该说,我国秦巴山区现有和正在建设的 快速交通干线已经显现出后发优势,通过进一步合 理的规划建设,完全可以形成生态代价小、综合效 益高的交通体系,使得空间距离不再成为阻碍。

在现有陇海、长江北岸东西交通廊道的基础上, 通过郑州至武汉、兰州至重庆等线路形成环秦巴山 脉的交通廊道,并在环线内部强化现有多条国家快 速交通干线,如成渝城市群与关中等城市群之间的 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加快西安—重庆、西安— 武汉、西安—成都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这一格局 相当于把尺度巨大的串珠状城市地区环绕秦巴山脉 绿心首尾相接,并在绿心内布局快速直线交通,包 括轨道交通与通用航空等技术措施,对相关城市再 进行连接,从而形成直线 + 环线的交通骨干网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区域空间中的 “区位”和“距离”等尺度概念被大大弱化,信息 技术正逐步分散着传统的空间活动。在互联网信 息技术之下,跨越大尺度空间距离的产业协作变 为可能,而这一产业协作正是与秦巴山脉生态保 护目标相一致,并且已经在秦巴山区发展现实中 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当前互联网信息 技术以及快速交通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区 内协同发展具备突破空间距离的技术条件和新经 济要素的准备。

《(三)强化对外职能,提高协同动力》

(三)强化对外职能,提高协同动力

核心城市区域竞争力较小,是导致当前秦巴山 脉周边城市缺乏协同的重要内因。应有侧重地引导 各核心城市,突出强化其对外优势职能,逐步分化 自给、独立的职能结构。引导成渝城市区突出区域 级金融中心的地位,引导武汉城市区形成区域级制 造业中心和教育中心,引导中原城市区突出物流交 通服务中心职能,引导关中城市区突出科研文化中 心和国防军工基地的职能。同时积极加强各城市区 在国防军工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 新型能化产业四大领域的联动合作。结合互联网信 息技术,加强各核心城市在知识创新、信息互通、 物联统筹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形成互补联动、错位 衔接的区域分工格局。

《六、结语》

六、结语

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规模体量较大,区位价 值突出,在我国国土空间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 略地位,是构建双向开放大国格局的中部重要支撑。 但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内部空间经济联系度较低,空间距离较大,生态保护和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秦 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应主动融入国家西向开放战略, 特别是成渝 – 关中城市地区,应积极推进协同发展, 完成国家战略赋予的职能。在构建绿心空间模式、 推进快速交通网络建设、错位互补职能分工体系三 个层面,秦巴山脉周边城市地区应该进行积极有效 的协同发展,在“一带一路”战略格局中承担历史 的使命。